
陳友諒(1320~1363),中國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。湖北沔陽(今仙桃市)人。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,參加徐壽輝、鄒普勝、倪文俊等人領導的天完紅巾軍,以功升元帥。元至正十七年(1357),陳友諒襲殺倪文俊。十九年,殺害在反元戰爭中功勞卓著的天完將領趙普勝。同年,殺徐壽輝左右侍臣,挾持徐壽輝,自稱漢王。次年閏五月,殺徐壽輝,自立為帝。建國號大漢,改元大義。仍以鄒普勝為太師。大漢將士多數是天完舊屬,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深為不滿,在戰爭中相繼倒戈降朱,使陳友諒接連敗北。二十三年八月(1363年10月4日),陳友諒在鄱陽湖中流矢身亡。
人物生平
起兵反元
陳友諒,沔陽漁家之子。祖父陳千一原本姓謝,因入贅陳家,才跟隨其姓,父陳普才有五子,陳友諒排行第三。
他少時讀書,略通文義。有一卜者在察看過其祖先的墓地之後說:“日後定會富貴。”陳友諒心中暗喜。他曾任縣裏的小吏,但這並非他的目標。
1355年(至正十五年)正月,徐壽輝遣其將倪文俊複破沔陽,陳友諒於黃蓬起義,加入紅巾軍,初為簿書掾,後以功升元帥。
1357年(至正十七年)九月,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,逃奔黃州,投奔陳友諒,陳友諒乘機殺了倪文俊,吞並了他的軍隊,自稱宣慰使,隨即又稱平章政事。
1358年(至正十八年),陳友諒率軍攻陷安慶,又破龍興、瑞州。然後分兵攻取邵武、吉安,而自己則領兵進入撫州。不久,又破建昌、贛、汀、信、衢。
建漢稱帝
當時,長江以南隻有陳友諒部最強。朱元璋攻取太平後,與他為鄰。陳友諒攻陷元池州,朱元璋派常遇春率軍前去攻打陳友諒,奪取池州。趙普勝是有名的驍將,號稱“雙刀趙”。開始與俞通海等駐紮巢湖,一起歸附朱元璋,後來叛歸徐壽輝。這時他正為陳友諒駐守安慶,多次引兵爭奪池州、太平,到處搶掠。朱元璋為此擔憂不已,於是引誘趙普勝的食客,讓他潛入陳友諒軍中去離間趙普勝。趙普勝沒有發覺,見到陳友諒的使者總是訴說自己的功勞,覺得自己有恩於陳,臉上露出悻悻的表情。陳友諒由此懷恨心中,懷疑他要背叛自己。
1359年(至正十九年),陳友諒以會師為名,從江州突然來到安慶,趙普勝在雁汊以燒羊迎接,當他剛一登船,陳友諒便馬上殺了他,吞並其軍。然後以輕兵襲擊池州,被徐達等擊敗,參戰軍隊全軍覆沒。
當初陳友諒攻占龍江時,徐壽輝想遷都龍興,陳友諒不同意。
1360年(至正二十年),徐壽輝倉促從漢陽出發,臨時駐紮江州。江州是陳友諒管轄之地,他命士兵埋伏在城外,然後將徐壽輝迎入城中,馬上緊閉城門,將徐壽輝所部全部消滅。隨即以江州為都,挾奉徐壽輝居於此地,而陳友諒則自稱漢王,設置王府官屬。然後挾持徐壽輝東下,進攻太平。但太平城堅不可拔,於是陳友諒軍便利用大型船隻靠近西南城牆,士兵們順著船尾爬過矮牆進入城內,攻克太平城。此後,陳友諒便愈加驕狂。陳友諒部進駐采石磯後,他派遣部將假裝到徐壽輝麵前陳述事情,趁機安排壯士用鐵器擊碎徐壽輝的腦袋。徐壽輝一死,陳友諒便以采石五通廟為行殿,即皇帝位,國號漢,改元大義,太師鄒普勝以下都是以前的舊官。陳友諒即位之日正巧遇上大風大雨,群臣們排列在沙岸上向他道賀,沒能按禮儀行事。
大戰朱元璋
陳友諒性情強硬而多疑,喜歡以權術控製部下。他已自稱皇帝,而且盡占江西、湖廣之地,便自恃兵力強大,想向東攻取應天。朱元璋擔心陳友諒與張士誠聯合,於是設計命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寫信引誘他,讓他迅速趕來。陳友諒果然率水師東下,到達江東橋,呼叫康茂才,無人答應,才知道自己被騙了。雙方戰於龍灣,陳友諒大敗,因為潮落,船被擱淺,死者無數,喪失戰艦數百艘,陳友諒隻得坐小船逃走。張德勝乘勝追擊,在慈湖將其打敗,焚燒其船。馮國勝率五路大軍乘勝追擊,陳友諒派出皂旗軍迎戰,又被大敗。於是陳友諒放棄太平,逃至江州。朱元璋軍乘勝攻取安慶,陳友諒的部將於光、歐普祥都繳械投降。第二年,陳友諒派兵再次攻陷安慶。朱元璋親自率軍討伐,恢複安慶,長驅直入抵達江州。陳友諒戰敗,連夜攜妻帶子逃往武昌。他的部將吳宏以饒州投降,王溥以建昌投降,胡廷瑞以龍興投降。
戰死鄱陽湖
陳友諒眼見其疆土日益減少,十分憤怒,於是製造了數百艘樓船。這些船均高數丈,用丹漆粉飾,每艘船都有三層,設有走馬棚,船上船下人語之聲互不相聞,櫓箱都用鐵裹住。
1363年(至正二十三年),陳友諒率大軍六十萬,船載家屬百官,盡發精銳進攻南昌,飛梯衝車,百路並進。朱元璋的堂侄朱文正及鄭愈堅守南昌三個月,朱元璋親自率軍前去援救,陳友諒聽說朱元璋將到,便撤除對南昌的包圍,向東出鄱陽湖,與朱元璋在康郎山相遇。陳友諒集合巨艦,以連鎖為陣。朱元璋軍不能仰攻,-三日,損兵折將,漸感不支。但是不久,刮起了東北風,朱元璋便下令放火焚燒陳友諒的船隻,其弟陳友仁等都被燒死。陳友仁號稱五王,瞎一眼,卻智勇雙全,他死後,陳友諒為之喪氣。在這場戰鬥中,朱元璋船雖小,卻輕便易行;陳友諒雖是巨艦,卻不能進退自如,故而戰敗。
朱元璋的坐船是白桅杆,陳友諒便與其將士約定第二天集中兵力猛攻白桅船。朱元璋知道後,下令將所有船的桅杆都漆成白色。第二天再戰,從早晨到中午,陳友諒軍大敗。陳友諒想退保革奚山,但朱元璋已預先扼住湖口,攔截其退路。在堅持數日之後,陳友諒與眾將商量擺脫困境的對策。右金吾將軍說:“既然出湖困難,我們就應當焚船登陸,直奔湖的南岸以圖再舉。”左金吾將軍說:“這是向敵人示弱,他們利用步騎追趕我軍。進退之間我們將失去自己的地盤,大勢也將去也。”陳友諒不能作出決定,既而說道:“右金吾將軍所言有理。”左金吾將軍因其意見未被采納,便率所部投降了朱元璋;右金吾將軍知悉後,也率部投降。陳友諒處境更加困難。
朱元璋給陳友諒寫了兩封信,信的內容大致如下:“我想與你約定,你我各安一方,以待天命。你卻盤算失誤,企圖加害於我。我軍隻以少量兵力,便攻取了你龍興十一郡,你還不悔過,重新挑起戰端。首先被困在洪都,再敗於康郎,骨肉將士被葬身於火海。你即便僥幸生還,但也應當取消帝號,坐待真正的主人,不然將會喪家滅姓,到那時就悔之晚矣。”陳友諒收到信後怒不可遏,不予回信。時間一久,陳友諒軍中糧食漸絕,隻得突圍衝出湖口。朱元璋的將領們從上遊加以攔截,雙方大戰於涇江口,漢軍且戰且走,但日落之時仍未能擺脫。陳友諒當時從船中伸出頭來,指揮作戰,卻被飛箭射中,貫穿頭顱,陳友諒當即死去。頓時,陳友諒軍土崩瓦解,太子陳善兒被擒,太尉張定邊趁夜挾持陳友諒的次子陳理,載上陳友諒的屍體逃回武昌。陳友諒生前生活奢侈,曾經製造了一張鏤金床,做工非常精巧,宮中其他器物也是一樣。他死後,江西行省將鏤金床獻給朱元璋,朱元璋感歎道:“這張床與孟昶的七寶便壺有什麽不同呢?”然後下令有關-將它熔掉。
張定邊等護陳理返回武昌後,立陳理為帝,改元德壽。
1364年(至正二十四年)二月,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,陳理出降,漢亡。陳理至應天,元璋封為歸德候。數年之後,朱元璋出於“安全感”,將其送往高麗定居,“平安無事”。
陳友諒墓
陳友諒(1320年-1363年),湖北沔陽人,係元末農民起義領袖,元朝末年“大漢”政權的締造者――大漢皇帝。他與朱元璋爭奪天下失敗,葬在長江大橋蛇山引橋的南側,離武昌橋頭堡不遠,坐北朝南,是武漢市唯一的封建帝王陵墓。
如果按照帝王陵來衡量,整個墓地,陳友諒墓無疑算是“縮型景觀”。但是,在-之君中,這座陳友諒之墓應該是相當可以的。墓的前方向南,有巍峨的石牌坊,正麵橫書“江漢先英”,背麵橫書“三楚雄風”。字裏行間,洋溢著對英雄的崇拜與敬仰。由此經過16級石階,就是呈紅色的圓形墓塚,墓塚前有2米多高“大漢陳友諒墓”的墓碑。
曆史評價
劉基:“友諒包饒、信,跨荊、襄,幾天下半。”“士誠自守虜,不足慮。友諒劫主脅下,名號不正,地據上流,其心無日忘我,宜先圖之。陳氏滅,張氏勢孤,一舉可定。”
朱元璋:“友諒亡,天下不難定也。”“朕以友諒誌驕、士誠器小,誌驕則好生事,器小則無遠圖。”
楊�:“向者如陳、張之屬,竊據吳、楚,造舟塞江河,積糧過山嶽,強將勁兵,自謂無敵。然鄱陽一戰,友諒授首,旋師東討,張氏麵縛。此非人力,實天命也。”
高岱:“友諒之勇略,雖或未及項羽,而剽性狡悍,出沒飄忽,大困而不餒,屢躓而複振。觀其龍江敗歸,還襲安慶;九江之失,疾奔武昌。及徐達召還,不旋踵而有江州之入。是皆敗衄之後,旬日之間,而能陷城摧敵,其能開拓封疆,奄有荊、楚,亦一時之雄也。”“元末群雄共起,與我聖祖並驅中原者,固非一人,而當時稱勁敵多為腹心脅腋害者,惟友諒可慮哉。”
穀應泰:“慨自元人失馭,群雄蜂發,逐鹿之夫,所在都有。太祖崛起濠梁,而同時並興者,則有張士誠據吳,徐貞一據蘄,明玉珍據蜀,方國珍據江東,然皆闔門坐大,非有圖天下之誌也。獨陳友諒以驍鷙之姿,奄有江、楚,控扼上流,地險而兵強,才剽而勢盛,實逼處此,以與我爭尺土者,非特漢之文伯、子陽,唐之世充、建德而已。”“至若友諒者,本沔陽漁家,刀筆小吏,徒有凶殘,實無功德,幹城仗普勝而旋即殺之,北麵事壽輝而旋即斃之,名實交喪,忠勇並失,誠所謂蠅聲紫色,聖王之驅除耳。而論者以周顛仰天,鐵冠大笑,劉基之手揮難星,雷老之忽然不見,王者所至,諸神效靈。而不知友諒者,犯順多黑闥之風,歸命少竇融之智,-空名,進退無據,抑亦人謀不臧,匪特天亡之也。”
談遷:“國史於陳友諒、張士誠輩輒書寇,夫寇非所言也。彼未我臣,何寇焉。俱田間布衣,仗尺劍起事,雖仁暴懸殊,亦自有幸不幸焉。”
張廷玉:“友諒、士誠起刀筆負販,因亂僭竊,恃其富強,而卒皆敗於其所恃。跡其始終成敗之故,太祖料之審矣。”
陳友諒相關
陳友諒故居(玄妙觀) 湖北省仙桃市

陳友諒墓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
經曆曆史事件:
鄱陽湖之戰 (公元1363年)
相關影視:
電視劇《 屠龍記・鄧超版》 2009年 周曉濱 飾 陳友諒
同年(公元1320年)出生的名人:
滿都魯 (1320~?) 內蒙古自治區

元順帝孛兒隻斤・妥歡貼睦爾 (1320~1370) 元朝第十一位皇帝 內蒙古自治區

元天順帝孛兒隻斤・阿速吉八 (1320~1328) 元朝第七位皇帝 內蒙古自治區

廖永安 (1320~1365) 明朝開國功臣 安徽省合肥巢湖市

陳秀甫 (1320~1395)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 + 更多公元1320年出生的名人》
同年(公元1363年)去世的名人:
王勝 (1324~1363) 安徽省銅陵樅陽

張德勝 (1331~1363) 明朝開國功臣 安徽省合肥巢湖市

趙德勝 (1325~1363) 明朝開國功臣 安徽省滁州鳳陽

丁普郎 (?~1363) 明朝開國功臣 湖北省武漢黃陂區

韓成 (?~1363) 明朝開國功臣 安徽省蚌埠淮上區

傅貴卿 (?~1363) 福建省寧德市福安 + 更多公元1363年去世的名人》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